马立飞,33岁,2014年就职于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现任天津分公司海外项目部副经理。曾获得天津分公司先进工作者、匈塞铁路泽巴段左线转线开通“突出先进个人”、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优秀业务骨干”等荣誉称号。
“关于转辙机的配件还需要您抓紧时间安排空运,这边马上就要安装调试了”,塞尔维亚当地时间早上8:00,北京时间下午14:00,在通号工程局集团匈塞铁路项目部会议室,马立飞正利用微信电话与国内的同事沟通着工作。
6年来,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毫无怨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守初心、担使命,扎根海外,在“一带一路”上积极挥洒汗水。他常说,6年的时光里,改变的是经历,不变是初心,在变与不变中,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变”的是语言 “不变”的是友谊
2018年,在接到公司远征塞尔维亚的消息时,马立飞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第一批来到匈塞铁路的建设现场。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语言”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马立飞作为信号工程师,为了能尽快熟悉英文版设计文件和图纸,他阅读了许多语言类书籍,为“切换语言系统”做足准备。
工作中,他结交了来塞后的第一位好朋友——项目部聘请的塞籍信号工程师丹·乌里奇。在技术标准上有些单词使用的是塞尔维亚语,乌里奇精通英语与塞语,于是就将这些独有单词都用英文在旁边做了标注,让马立飞在学习技术标准时节省了不少时间。而在方案讨论的过程中,塞方技术标准有些较中方不同,马立飞也会耐心地为乌里奇比较讲解两种不同技术标准的优缺点,让乌里奇对于中方的技术标准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有了乌里奇的帮助,施工方案很快成形了,在讨论过程,马立飞和乌里奇互相交换“语言”,交换“各自国家不同的技术标准”,一起调整,一起成长,亦师亦友。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工作之余,马立飞和当地分包商的工程师米兰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他得知米兰的家中有急事,而因为工作原因米兰无法及时赶回家,马立飞马上接过米兰的工作,让他安心回家照顾家人,米兰对此非常感激,“有Mr·Ma这样的朋友,我感到非常幸运。”那一年的圣诞,米兰邀请了马立飞和几位中国同事到他家中庆祝圣诞节,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共同品尝着丰富的节日大餐,唱起了塞尔维亚的圣诞歌曲……歌声与笑声拉近了他们的距离,米兰的家人说,米兰经常跟他们提起Mr·Ma,在工作上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变”的是标准 “不变”的是质量
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的塞尔维亚,是连接欧亚非的陆路必经之国,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
入场初期,面对塞尔维亚铁路长达40余年未升级改造的状况,导致铁路信号方面相关的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施工工艺标准等与现代化铁路建设有很大差距,再加上当地的规范标准参考价值有限等原因,令马立飞与他的团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我们要打开思路,打破这个常规,大家有想法提出来咱们一起讨论!”在施工例会上,马立飞提出了重新编制技术标准这一想法,大家一拍即合,随即着手开始了这项工作。
为了确保匈塞铁路项目满足互联互通要求,符合欧洲铁路建设标准,他带领团队广泛查阅了欧洲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中国先进的铁路技术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并在过程中寻求当地专业工程师的协助,深入了解塞尔维亚的具体需求和现状,终于形成了技术标准初稿,但真当应用到现场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信号机的规格和制式不一样导致安装方式不同”,“由于电缆的规格型号不一样,电缆分线与配线规则不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匈塞铁路应用起来比国内却更加复杂。
马立飞随即与分包商、供应商、监理以及塞尔维亚铁路工程师进行多次深入讨论,结合中国先进技术和欧洲铁路标准,通过多轮复杂的讨论和修改,逐步开始完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打磨”,一套符合匈塞铁路项目实际需求的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建设过程中,马立飞带领团队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施工监理也按照标准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最终,这套技术标准成功在匈塞铁路上应用,顺利完成了匈塞铁路的贝旧和旧诺段施工,得到了塞铁、塞尔维亚政府的好评。
“你们的技术标准真的不一样,不仅考虑了将来方便维护,而且工艺也十分美观,这是我从事塞尔维亚铁路验收工作中从没见过的。”验收会议上,塞铁验收委员会主任伊莲娜连连称赞。
“变”的是时区 “不变”的是坚守
塞尔维亚地处时区为东一区,比北京时间晚7个小时。
在海外工作的6年,马立飞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手机屏幕上一直显示两个时间: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当地时间。为了不耽误海外项目的建设,又要在合适的时间与国内同事保持上联系,马立飞每天早出晚归,好像总有忙不完的工作。正是带着这股子吃苦耐劳、执着坚守的劲头,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走在匈塞铁路各标段的前列。
塞尔维亚当地时间早上7点,天空的光线刚刚开始慢慢变得柔和,金黄色的光线晕染开来,马立飞早已带着他的团队投入到泽蒙站的隧道施工当中。
泽蒙站作为匈塞铁路唯一一个有隧道内信号设备安装的站点,且与国内隧道设备安装方式完全不同,眼看距离工期要求只剩下10天,10架隧道壁挂信号机及配套设备还没开始施工,而在这紧急关头又恰逢塞尔维亚的节假日,当地分包商施工人手告急。“没时间了,小付,你叫上小康,带着东西咱们一起去”。在这样的紧急关头,马立飞决定亲自带领一个6人小组,进入长达两公里的隧道进行抢工。
马立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咨询工程师和经验丰富的塞铁技术人员,确定安装高度、各组合件之间的间距、梯子和操作台等尺寸关系,通过手绘完成了隧道信号机安装示意图。由于匈塞铁路贝旧段施工属于既有线施工,为了确保安全,施工团队设置了严格的防护措施,一进隧道就是整整一天……经过不懈努力和连续6天的奋战,成功完成了所有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为后续的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真的很不可思议,一个星期你们完成了我们20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分包商经理德拉甘发自内心地表示佩服。自此以后,他们对中国的作业队充满了信任,两支队伍携手共进,“双向奔赴”,顺利完成了贝旧段与旧诺段的建设任务。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6年间,马立飞从项目部的信号技术员到经理助理,从经理助理再到副经理,这一路走来,他的变化不只是多掌握了一门语言,增长了海外项目的施工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当前,匈塞铁路正处于诺维萨德室内外设备安装大干阶段,马立飞也在“变与不变”之间对建设好匈塞铁路充满信心。未来,他将一如既往,继续带领他的团队,肩负起“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命,助力匈塞铁路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