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续写天路传奇 中国通号建设者载誉而归

发布时间:2023-07-12 作者:电力项目部 白国兴 第五项目部 付盼盼 来源: 字号:

7月6日,青藏集团公司创先争优表彰暨党建工作“强基提质”推进会隆重召开,中国通号青藏铁路格拉段道岔更换和信号系统改造工程指挥部获“优秀集体”,党长斌、张传孟两名员工获“优秀个人”称号。

这是对中国通号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员工历时123天,利用49个II级天窗,2405个III级天窗,克服工期紧、任务重、高寒缺氧、大风、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分批次高质量完成格拉段32个车站126组道岔更换升级和56个车站信号系统改造主体工程的褒奖,也是对中国通号技术、实力的肯定。

image.png

青藏铁路自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自2006年7月1日通车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65亿人次,运送物资超过8亿吨,是名副其实的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青藏铁路格拉段作为连接拉萨市和格尔木市的重要运输通道,线路全长1136.34km。

时隔十六年,为进一步提升青藏铁路基础设施国产化水平,全面提升青藏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高原恶劣环境下的维修工作量和运维成本,2022年6月,青藏铁路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建设者,中国通号以大无畏精神再赴“生命禁区”,承担了沿线56个车站的道岔更换和信号系统改造以及房建、通信电力、防灾等专业配套施工任务,续写“天路传奇”。

 

  • 雪域高原演绎通号速度

要为全长11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换上“新装”,这不亚于青藏铁路建设本身的艰巨挑战。格拉段改造项目工程施工范围之广、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在全路既有线施工中亦属少见。

image.png

自进场伊始,中国通号格拉指挥部汇聚能工巧匠,调集先进工装,集聚创新力量,通过借鉴西宁货站道岔联锁改造、拉萨机辆整备基地改造、拉萨信号车间练功场建设、拉林铁路等高原高海拔地区项目施工经验和选用成熟的施工管理者和施工队伍,赶赴施工现场,参与工程建设。

作为全线房建、通信、信号、电力、防灾等多个专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格拉指挥部迅速明确了一指挥,两中心,六分部的结构布局,各部门责任明晰,齐抓共管,以唐古拉站为界,形成了唐南、唐北双剑并出,协同作战的壮观场面,1600余名施工人员初心如磐,扎根高原,战酷暑、斗严寒,一路斩关夺隘,胜利的序曲在唐古拉山巅奏响。

四个月,120多天,1136.34公里线路,从首批车站开通至全线主体工作量完成,平摊到每一个开通批次上,施工时长只有短短的十余天,最短的一次开通更是仅仅相隔3天,各站的施工像是演绎现实版的“抢滩攻坚战”。

image.png

建设过程中,格拉指挥部临时党支部提出“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工程项目高质量推进”的工作思路。他们通过将党员合理分配到每个班组,设置党员先锋岗,实现了党员在班组的全覆盖;通过举行党员突击队授旗仪式带动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各级党员干部紧密围绕工期节点目标,立足本职、担当奉献,充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施工一线。

攻坚过程中,党员突击队针对各站施工内容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突击。那曲站的分组协作智取割接任务、五道梁的点前分摊工作保开通、措那湖站的拆分运输推进房屋建设一大批好方法、好点子应运而生,即使再繁琐的技术难题在他们面前也成了"家常便饭,丰富的施工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让他们冲破层层关卡,向全线顺利开通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提前 6个半月完成主体工程,实现了运输建设”两不误、双提升”的目标。

 

  • 青藏天路坚守通号使命

那曲,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黑色的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所以海拔高、氧气稀薄、紫外线强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在那曲沿线的车站,总会看见一个忙碌奔波的身影,他便是指挥部常务副经理党长斌。因为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黢黑,工作的繁忙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更是让他显得不修边幅,同事们经常打趣他是唐古拉里走出来的“野人”。

image.png

格拉段提质改造并非易事,参建职工们需要登上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挑战人类极限。为了能使各站的天窗点施工发挥到最高效率,党长斌会紧盯每一次施工计划申报。“那曲站今天晚上会过一趟‘Z21’,记得做好交底,要人走点清。”“当雄今天晚上的天窗是Ⅱ级施工,大家要拿出百分百精神头来”……每一次点前施工,党长斌都会对所有事情进行全盘梳理,确定最佳的“排兵布阵”才会安心。

除了电话沟通,他还会组织各专业协调会将业主单位和施工负责人聚在一起,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案,忙碌到半夜两三点是常事。每天起床最早的总是他,同事们有时会问他为什么不多睡一会,他总会摇摇头说道:“脑子里面装的事情太多了,不处理完心里总是不踏实。”

格拉线工程最繁忙阶段的8月份,受西藏地区新冠疫情影响,参建职工集中搬至车站居住,实行封闭施工,党长斌也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住所搬进了帐篷营地,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为了保障沿线职工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他积极协调青藏公司从格尔木市和西宁市采购物资,通过火车和汽车交替运输的方式先后运送防寒、防疫用品、工程材料超百吨。

image.png

为开辟转场通道,他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前往驻地进行核酸检测并同步联系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协调轨道车协助转场。在他的斡旋下,物资器具和转场人员通过轨道车进行定点转移,而设备车辆则是警车开道,71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有序开往联通河,底吾玛,嘎恰,岗秀各站。据不完全统计,仅格拉线唐南段在疫情期间就进行了十余次转场作业,通行证办理更是多达千余张。

正是因为党长斌的拼搏与坚守,才将疫情对沿线施工人员日常生产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减少到了最低,也为黑河之上的各站顺利完成了既定开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 唐古拉山见证通号匠心

在格拉改造工程中,张传孟作为指挥部主管唐古拉北段信号、通信、电力三专业的副经理,肩负着格拉线28个车站的改造任务,属于进入高原“先遣队”的人员。

image.png

唐北段江克栋、布玛德、布强格三站的开通是张传孟终身难忘的回忆,三站紧靠唐古拉山脉,平均施工海拔达到了惊人的4800米,空气含氧量更是低至12.95%。为了能够在疫情期间保障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张传孟辗转于各个施工现场,了解各班组所需,他率先提出了利用应急救援汽车或通勤火车采取接力赛的方式,解决各班组生产、生活物资来源。到达物资的时间通常在深夜,等物资装卸到位,张传孟便开始马不停蹄地辗转现场跟进施工进度,如此的操劳使得本就不胖的他一个月暴瘦了二十斤。正是“拼命三郎”如此的废寝忘食,有效保障了三站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开通过程中,受格尔木市疫情影响,30台信号机柜比预计晚了三四天才被送到施工现场,极大地影响了进度。为了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机柜到货的第一时间,项目部只能采取不得已的安排,进行三班倒轮流施工。而张传孟更是带领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了夜晚的作业。北风呼啸,寒意瞬间穿透衣物,身体更是止不住的打冷战,可就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张传孟和他的队员们没有后退半步。在众人十余天的接续奋战下,不冻泉站终于被众人“抢”了出来,于2022年10月30日顺利开通,雪域高原即使再严寒也无法阻挡通号人那颗火热的心。

image.png

在各站相继开通后,张传孟的身心并却未得到放松,格拉改造收尾的“最后一公里”——整改克缺仍是重中之重,为了做好收尾工作,他依据唐北段28个站遗留问题和所需物资到货情况,制定完成目标,细化每站克缺任务,估算需要的计划天数。同时张传孟在克缺期间坚守施工一线,紧盯克缺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直至验收完成后钥匙交到电务段手中的那一刻,张传孟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雪域天路百余天艰苦卓绝的奋战,全体参建员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成就了没齿难忘的传奇经历,为壮阔“天路”的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悠扬的歌声,寄托着人民的向往,也是中国通号建设者奋斗的方向。

浏览次数:21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