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蚂蚁搬家齐协力 众人划浆开长缆

海光寺不眠之战

发布时间:2016-06-01 作者:刘权华、冯华俊 来源:综合管理部、电力项目部 字号:

5月24日23:45至次日凌晨4:30,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电力项目部组织人员夜战天津地铁1号线海光寺地铁站。

这个天窗点作业,放缆从信号机械室至400V配电室,23名电力工堪称“夹缝求生”。空间狭小,有劲难使,好比蚂蚁搬家,似匍匐前行;敷缆穿屋跨道,错层和拐角横生,各个“哨卡”必须同时发力,要求“号子”声节奏平稳、有序。

因其特定的施工环境和难度,民工望而却步,上的全是项目部职工,班子成员梁振希、齐东会等靠前指挥,亲力作战。今夜,他们的任务是将一根型号3×70+2×35mm2的电力电缆敷设到位,供信号电源使用。

1根310米的电缆,需要花近5个小时吗?读者有些懵。

第一,工作面复杂。走线利用既有槽道,全部位于天花板上面,穿墙多,拐弯多。糟糕的是,最矮的地方槽道距墙顶面才10公分高度,拽缆只能凭“手感”。不仅如此,每到槽道拐角处,需将所有电缆倒至地面,逐步施放。一声“号角”下去,电缆仅前进10多公分。

第二,环境恶劣。吊顶内和夹层里,积尘大,光线弱,十分闷热。并且,既有线缆错综复杂,年成已久,容易被伤。

提及环境,让人最难以忍受的要数现场“味重”。电缆为防鼠,出厂前表面涂有防鼠药层,气味刺鼻,蹭在皮肤上灼热、瘙痒。所以,尽管闷热,现场电力工不由得穿长衣长裤,绝缘手套,安全帽和口罩,武装严实。

单就眼睛外露,光看外表难分甲乙丙丁,下面由小编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现场,去揭开几位典型电力工的神秘面纱。

瘦小的电力工董传辉,戏称“锦毛鼠”,蹲点最狭窄作业面:槽道90度下转,且至墙体顶面40公分高,四周还布满了各种桥架、风道、吊顶拉线。他的任务是牵引电缆转向和防护既有成品。

脚手架上这位怎么戴白帽?作业人员不应该黄帽吗?

哦,原来是项目部副经理王东峰,早在合福高铁电力项目有了“拼命三郎”称号!他所处的位置是终点信号机械室,负责电缆盘余和抵达报数,50余岁的老兵跳下跃上。

扶架的那个“白帽”女孩是公司工程技术部电力主管工程师马晓哲,今晚她撇下2岁的女儿,哄睡后偷偷跑来了现场帮忙。

图中靠前的是尹志强,后方是王敏敏,他俩蹲在大厅天花板上方,离地面足有4米高,在定滑轮两侧,负责往上拉缆。所处位置灰尘厚度1公分,拽着电缆眼睛睁不开,还只能侧着脸。

王玉龙卡的位置面临两个90度拐角,穿墙口在槽道下方0.5米,他需要将电缆顺着口往下送,最危险的就是手夹伤。

58岁的申宝庆,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此次也没例外。电缆终于从大厅抵达机械室,只剩下另一头大厅至配电室。连续3个小时作业,凌晨2点他出了身大汗。短暂休整期间,他“偷偷地”跑到角落脱掉长衣工服,光着膀子略显“害羞”,他又急忙穿上防护服。

完工后,几个员工合影祝贺。此刻,他们虽然连透气的口罩都黑了,笑脸却深藏了起来。

这晚的穿缆场面,只是奋战海光寺的一个缩影,项目部负责天津地铁1号线动力照明系统改造工程,像海光寺这样的车站还有20个,有的地铁站放缆还要穿越不同楼层、轨道、夹层、巷道和地下沟,难度可想而知。

既有地铁改造敷缆,真是有别于地面上的高铁客专,电力工隐蔽在天花板上方的各个角落,一同发力,更像是一场熟悉地形却又困难重重的“地道战”。“咦,这里还藏了一个。” 直到完工,他们一个个爬梯下来的时候,笔者才惊讶发现。

以上7个镜头只是现场能抓拍的,其他艰苦卓绝、挥汗如雨的作业场面未能捕捉,笔者表示十分遗憾!

浏览次数:248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