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开通的又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延伸线,是京津冀一体化重大国家战略中交通一体化的重点项目,是中国首条高铁向滨海延伸的大动脉。
这条高铁看似不长,但站后“四电”施工85%以上涉及营业线,尤其是延伸线接入枢纽天津站城际场过渡改造,实现与既有列车控制系统首次无缝对接,北京铁路局称之为“通天项目”,稍有不慎,影响巨大。同时,项目包括地上、桥上和隧道内施工,与津秦客专四线并行,施工环境、技术标准和工艺堪称集中国高铁建设之大成。
本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京津城际天津站。天津站作为京津城际端头站,采用CTCS-3D系统,其中,CTC系统和列控系统如何同国内自主的CTCS-3系统衔接成为本项目最大的难点。
在铁路总公司和北京铁路局的协助下,中国通号多次与西门子进行商务和技术谈判,双方就两系统衔接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对接,对中国通号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达成了一致。
在中国通号与北京铁路局的高度协调配合下,双方紧紧围绕打造全路一流高铁目标,共同策划,科学组织,提前介入,精心施工,不仅全线通信信号系统集成安全优质高效,而且“虎口拔牙”“刀尖上跳舞”的枢纽改造完美、成功,中国通号的CTCS-3级列控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出保障安全的“定海神针”作用。
建设过程亮点频闪,新闻不断。尤其是在全国高铁建设中首次使用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吸引了各铁路局众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新闻背景:萧山与南昌的“约定”
2005年,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开建,中国通号承担通信信号系统集成,中国高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2015年,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京津城际延伸线建设完美收官。
十年磨一剑。中国高铁之剑让世界为之震撼。十年来,中国高铁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自主、设备国产化,设计、研发、制造、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技术标准和体系成熟完善,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做好了充分准备。其中中国通号掌握的高铁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通信信号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为高铁装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调度指挥信息传输系统。通过把复杂的通信信号设备牢固地安装到机车、钢轨、桥梁、隧道、线路和室内机房,把数以百万的软件数据输进列车的“大脑”,为高铁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2014年7月,中国通号与津滨公司签订建设合同。
8月初,站后“四电”建设全面展开。精锐之师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跑步进场。北京铁路局所属通信段、天津电务段提前介入,实行目标管理,专业负责,过程控制。
2015年7月初,京津延伸线顺利通过铁路总公司专家组评审。
8月12日顺利通过铁科院组织的测试。联调联试结束。所有A、B类问题库清零。
8月14日,京津城际延长线开始试运行。
正式开通后,北京45分直达天津于家堡世界金融区,天津自贸区15分钟直达市中心。

早在京津城际延长线建设之初,通号工程局集团与北京局电务系统就有“约定”。
2014年11月,全国铁路高铁信号工艺交流会在杭州萧山举行。与会人员听取并参观了通号工程局北京分公司沪昆高铁杭长段建设经验和诸暨站工艺。大会上,中国铁路总公司电务部领导点名通号工程局集团董事长郭庆英,问:“郭董,您这些做法,能不能在不盯控不介入的情况下实现常态化?有没有难度?”郭庆英答:“完全可以,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执行标准化习惯了,一直都是这么做,绝对常态化。”
当时,参会的全路信号专家组成员、天津电务段副段长黄维东,专门拉着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郭永泉说:“明年我们也要在延伸线开个现场会,争取亮点比这里多,怎么样?”郭永泉肯定地说:“有您的大力支持,那还有什么问题!”黄维东事后说:“为了干好延伸线,诸暨站我去了三次!”
无独有偶,在2013年建成的向莆铁路,2015年建成的合福高铁项目上,天津分公司第四项目部在南昌西、武夷山北两个大型通信站点施工中一炮走红,接受来自全国18个铁路局的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观摩。北京铁路局通信段的吉珍龙副总工在南昌参观时,对天津分公司第四项目部副经理程景奇说:非常希望你们把经验带到北京局,我们一定要将京津延伸线建成高标准的一流精品。程景奇回答:“这是必须的,成时必精是我们的承诺。”
后来,北京局通信段张全胜副段长在一次查看延伸线工程质量时,发自内心地赞叹:“这工程质量,天津分公司确实很守承诺。”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项目,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与北京铁路局通信段,与天津电务段,有着几十年的老交情。在建的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2011年开通的京沪高铁;2004年六次大提速;上世纪90年代的京山线改造等等,在北京铁路局铁路建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双方携手并进的足迹。
历史在发展。2012年以后,在新成立的通号工程局集团的统领下,老牌国家队天津分公司阔步前行:营业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利润同步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自主经营成果丰硕,区域经营不断攀升;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四电”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日,他们的接触网实训基地正式落成,年轻员工一个个爬上杆头,生龙活虎地展示新业务操作技能。他们将与更多铁路局合作,为正在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和即将到来的铁路10年大修作出贡献。

“焦点访谈”:“天龙八步”与12大亮点
京津延伸线信号系统要接入天津站,实现与既有京津城际对接,难点在于:接入北京调度所客运专线CTC系统需要与既有设备实现对接,直接影响津秦高铁、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高铁的运输安全。系统集成接口多,技术条件复杂,涉及增设信号机、调整轨道电路、增装应答器、修改报文和编码条件等,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国内均罕见。
经过天津电务段和中国通号项目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八个步骤实现城际场软件换装。黄维东幽默地说:“这可是京津延伸线施工版的‘天龙八步’呀!”
这八步主要是:安装设备和敷缆;模拟实验;室外设备复联试验;电源屏扩容施工;联锁、列控设备软件复联试验;新设CTC中心接入既有CTC中心; CTC中心软件修改试验;城际场软件换装开通。
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异常艰苦。中国通号强化系统集成组织指挥,天津电务段抽调技术骨干主动参与。双方一边讨论方案,一边积极与津滨公司、北京局电务处、车务站段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他们多次展开现场对接、方案修改和大讨论,细化了14个点新老软件换装试验,3个点互联互通试验,最大限度减少对运输影响。
6月29日,天津站城际场通信信号接入改造开通,为京津城际延伸线冲刺联调联试打通了关键节点。项目负责人王东说:“天龙八步,步步惊心,我们步步为营,一路闯关,决战决胜!”
7月8日,第一趟检测车缓缓驶进了延伸线,此时,在天津西站,由北京铁路局电务处、通信段,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及天津分公司施工项目部组建的网优指挥部也严阵以待。随着列车从低速到高速的逐步提速,GSM-R测试曲线被一段段记录下来。
“列车在延伸线行驶至跨津秦线交叉位置,在BH03、BH04号基站间与延伸线TG01号基站出现‘乒乓切换’。”
所谓“乒乓切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服务小区”由于信号强弱不同,造成本应该正常交接切换的小区没有实现“握手”交接,而是握错了手,但又瞬间松开,造成频繁切换和错误信息。
发现问题后,网优指挥组立即拿出两套方案:一是安排人员调整既有线两个基站方向角度,减小它与延伸线TG01号基站的“握手”机会;二是调整延伸线相邻两个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改变两个基站的“握手”切换点,尽量做到在与津秦线交越时,延伸线上的服务小区不松手,不给津秦线“握手”的机会。同时,电务处主管工程师吴宇现场给出了第三个建议,合理调整频点,让津秦和津延线在这个交叉点处频率间隔大一点,起到三保险作用。
刚刚处理好乒乓切换问题,又发现塘沽方向1公里处掉话现象。“会不会是咱们调整的方法有问题?”有人开始怀疑指挥部的方案。
“不会的!”通号研究设计院无线专家曾祥兵肯定地说。“你们看看这条曲线,掉话地点正好在两个小区的切换点,这个时候,这里的信号相对是最弱的。但还不至于出现掉话。通知许鑫仔细看看掉话的位置有没有地方运营商天线。”
“有!那里距铁路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移动铁塔。”移动信号场强-52dB。7月12日下午,负责电磁环境测试的小组给出了回复。
“那就对了,咱们铁路信号在这一地区信号强度-78dB,他的却达到-52dB,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阻塞干扰。明天与移动公司商议解决办法,再看看效果。”

7月13日,在联调联试列车上,果然没再出现掉话!
具有高铁建设丰富实战经验的通号之师,对于通信信号技术来说,无论是系统解决方案还软硬件攻坚,无论现场标准化管理还是设备安装调试,都是臻于自善,守正出奇。采访中,天津电务段副段长黄维东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了技术工艺12大亮点:采用V型槽固定补偿电容连接线,提高设备安装质量;完善桥上进站信号机安装方式,增强信号机牢固性和安全性;增加应答器防击打装置,避免外界对设备的损害;改进电缆引入成端工艺,利于可靠接地;室内按各系统功能分色配线,便于故障查找和维护;采用网格式走线槽、排线器布线,利于散热、除尘、维护;创新信号机柜上走线方式,各类线缆走向清晰、简洁美观;采用透水的广场砖硬化方式,便于轨旁设备排水;改进轨旁电缆箱盒打开方向,保证设备安全;方向盒走线工艺采用环形槽,提高施工效率和外观质量;电缆芯线组加装塑料套管,标明组别,易于辨识;室外主干电缆、电缆箱盒配线,室内成端、分线盘、综合接地等关键部位的线缆采用标识牌,标明线缆用途、去向,便于故障维修处理。
当一批批业内人员来到延伸线工地参观时,有人对施工负责人王东开玩笑:“你们就不怕别人把技术工艺偷学走了?”王东哈哈一笑:“都是为了提升高铁建设水平嘛,目标一致。其实标准大家都有,关键是执行标准的人。我们虽然一直被模仿,但从不担心被超越。”
“新闻调查”:同吃同住同劳动
把延伸线建成全路一流高铁,这句话凝聚了津滨公司的建设目标,承载了北京铁路局电务处,天津电务段、通信段的期望,寄托了中国通号的奋斗追求。
工程建设伊始,天津电务段就与中国通号充分协商、共同探讨如何改良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电务部门预介入工作组随工旁站检查施工质量、了解设备状况。电务处、电务段领导和技术人员及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形成了目标管理、分工协作、过程控制、样板引路的工作格局,有力保证了项目安全优质推进。
天津电务段推行谁接管谁监督方式,由高铁科直接与施工单位对接。段领导坚持每周至少上现场一次,协调解决施工问题;高铁科技术人员和车间职工与天津分公司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服务理念配合工程建设。
建设期间,天津电务段主动将天津站的车间会议室提供给中国通号施工人员,用于天窗点前会议和休息。电务段将机房既有设备隔离起来,并派专人盯控,既保证设备安全,又为机房新设备安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作业环境,同时还将车辆、轨道专用搬运工具等借给中国通号项目部无偿使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便捷条件。
系统集成项目经理、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庆祥感叹地说:“我们和电务段通信段配合得太好了,很多事情都是他们帮我们协调,就像一家人。”
“电务兄弟很给力,施工到哪他们就配合到哪,哪怕条件再差,也和我们一起吃苦。”施工项目部塘沽班组工长常柏松说,“我们每次都是头天对接要点情况,每天早上7点半开工,他们7点开始准备配合工作。”
“通过这个工程我们跟通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们王东经理就是我们电务段的‘名誉’员工。一个工程下来我们也从你们那儿学到了好多知识。”提到通号,天津电务段配合人员兄弟之情溢于言表。
携手同行,合作共赢。这个共赢就是创造一流的精品工程,就是为祖国高铁建设事业立下丰碑,就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展示大写的铁路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