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贵州山区万籁俱寂。然而,在贵广高铁三都隧道旁,却是一片繁忙景象。240名参建员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天窗点前的最后准备。他们需要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完成三都隧道内24公里超长距离光缆的敷设任务,这是国家骨干通信网光缆工程成都局管内(贵广段)的关键“战役”。

国家骨干通信网工程是中国“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网络配套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国的超高速全光网络。贵广段作为国家骨干通信网光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全长308.85公里。通号工程局集团主要负责成都局集团管内288芯和48芯光缆的布放、接续和引入工作。它的建成,将为西南地区“东数西算”战略的实施提供关键支撑,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战役指挥官的“运筹帷幄”
“战役”打响前的两个小时,项目副经理刘永强依然身处拥挤的会议室。他沉着细致地阐释着本次施工的具体部署与应急措施。尽管此刻他讲得头头是道,但前期的施工方案制定却曾让他倍感困扰。
5个小时内敷设24公里光缆,任务艰巨。即便在光线充足的白天,这样的工作量也已极为不易,更何况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机料具清点、揭铺盖板、清理回检、确认开通等诸多事宜。隧道内作业面狭窄,通风条件差,粉尘和有害气体易积聚,保障施工安全及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更是头等大事。

为了制定高效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刘永强带着四个工班长利用前期天窗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他们将每一项施工任务进行精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边界及携带工具,并且与业主单位和配合单位积极对接,针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可行性探讨。同时,他们还对各班组和施工人员进行了完备的技术交底及安全风险提示。为了能够实时掌握所有动态,刘永强要求各班组长全部配备4G对讲设备及G网电话,确保随时调整部署,真正做到“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240名参建员工头戴的灯光在幽深的山谷中交织成一片,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真正的“大战”也在大家的积极筹备中拉开了帷幕。
晚上10点30分,随着调度命令的下达,全体参建人员按照营业线规定进入作业场地,开始投入“战斗”。作业人员头上的灯光犹如盛开的繁花,在三都隧道14公里范围内完美绽放,整个现场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在繁忙的众多人影中,总能看到一个四处巡检的身影,他就是光缆敷设组组长孟迪。虽然他年纪只有30岁出头,但参加工作却已有10多年光景。

在这次施工中,他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一双独到的“慧眼”,为班组里的同事们查漏补缺。光缆布放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布放前需要进行“8”字盘留,电缆弯曲半径过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弯曲半径过小,又极易造成光缆内部线芯的折损。凭借独到的眼力,孟迪只需让三、四个工人站到指定位置倒放电缆,就能让缆盘倾卸一空。
三都隧道全长14637米,其中有一段3公里288芯的光缆需要空拉1.4公里至敷设位置,孟迪就是这段关键位置的负责人。通过对敷设路径的前期走访和对光缆槽道情况的细致检验,他精准判断出每两名工人光缆敷设间隔为40米。81名作业人员在他的组织下,浩浩荡荡地扛着3公里的“巨蟒”在三都隧道中间位置穿梭。
为了节省工人的体力,他在隧道弯道、起伏段增加导向滑轮组,通过角度补偿减少侧压力。每一个工人的行进间隔、每一个滑轮的安装位置、每一个穿缆处的防护作业,孟迪都会一一把关。待敷设完成后,他又会带领作业小组组长对光缆入槽、是否有工具遗留等情况进行细致回检。
“孟班长的眼就是尺,有他在,妥妥地放心。”这是孟迪班组里的员工经常说起的话。一个天窗下来,看似“最悠闲的人”,却在施工范围内往返了两个来回,微信步数突破4万步。
“各班组注意,最后一个小时。”随着对讲机里传来天窗倒计时,所有人默契地加快动作,任凭汗珠滴过脸颊。隧道穹顶凝结的露水掉落声与参建人员的劳动号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头灯映射出的光束穿破空气中的粉尘,正如繁星汇聚的光亮即将划破夜空。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韩静宇被分配到第一班组。如此壮观的施工场面,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跟在班组长身后,他深受团队精神感染,积极投身于盖板回填的工作之中。那些重达二十多斤的盖板,在他看似瘦弱的身体下,一块块被准确无误地搬运至既定位置。

初春的大山,气温本就不高,隧道内冬天积蓄的寒气也冻得人直打哆嗦,但挡不住韩静宇内心的火热。凌晨3点的生理极限期最是难熬,生物钟让眼皮如灌铅般沉重。半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劳动也让这个“新手”疲惫下来。当他目睹团队其他成员的努力身影时,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
韩静宇小心翼翼地搬动着每一块盖板,生怕砸到槽道中的光缆。因为班组长曾经说过:“这里每根光缆都是国家算力网的‘神经元’,容不得一点损伤……”
随着巡检列车的呼啸而过,听到巡检车登乘人员通报“巡检车已通过施工区域,未发现异常情况”,在场的240余名员工一片欢腾。三都隧道光缆敷设取得圆满成功。回程的汽车上,韩静宇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沉沉睡去,手里还攥着半块压缩饼干;孟迪在完成人员情况清点后也是闭眼稍息;刘永强则在汽车的颠簸中翻阅着后续的施工组织计划,继续加以完善。

隧道里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光芒。这样的夜晚只是国家骨干网工程(贵广段)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每个礼拜,类似的场景都会轮番上演。新时代的“信息京杭大运河”,就这样在西南群山中,被一群“可爱的通号人”编织着经纬。